政商講場 - 誰在拖土地供應的後腿?
土地供應不足問題一直困擾香港,因此歷屆政府都積極開發土地,上屆政府更以增加房屋供應為施政「重中之重」,提出不同房策試驗及改劃土地計劃。今屆政府亦提出「明日大嶼願景」,冀增加中長期土地供應。惟建議推出至今反對聲不絕,更有激進派提出阻止立法會開會。筆者認為這些聲音已偏離理性,將民生問題「政治化」,不但歪曲政府原意、阻撓政府工作並否定其努力,更嚴重拖了土地供應的「後腿」。
回顧上屆政府的房屋政策,前特首梁振英於任內積極增加土地供應。截至2017年1月中,有逾90幅用地已完成改劃或撥作住宅用途,卻被外界批評為「盲搶地」。諷刺的是,這些被指責「搶」下來的地,已成為近年房屋用地的供應來源之一。在CY任內,政府賣出的土地可建約51,000單位,比前五個財政年度增逾一倍;至於公屋數量亦大增——2012至2017五年間共興建了逾79,000個單位。這些數字都實實在在說明過往政府在應對房屋問題上的付出。
可惜的是,政府縱然有增加土地供應的「張良計」,卻始終難以施展——社會的反對及質疑聲音不絕於耳,令其舉步維艱;立法會審批撥款時間長,令程序一拖再拖;更不時有議員拉布製造無理及不必要的阻礙,令房屋供應政策難以起動。回想當年,將軍澳新市鎮發展時亦遭強烈反對,所幸當年政府迎難而上,才有現時可容納數十萬人口之地。因此,反對派須把目光放遠,並認清自已「為民服務」的位置,一面倒地反對不是政績,提供更多可行的方案,才是對市民負責之舉。
而且,我們除了土地供應問題外,尚有其他棘手問題有待解決,如中小企租金和協助年青人創業等議題。所以,各政黨應把更多心思放在民生上,做實事而非磋砣於爭拗;亦不可只聆聽反對聲音而一味「盲反」;為政者更不應拘泥於單一方案,須認真審視方案內容,摒除成見在云云建議中求同存異,以尋求所有利港利民的建議。
若堅持政治化民生議題,始終會為廣大市民唾棄。
亞洲聯合基建主席
彭一庭
(原文刊登於頭條日報(2019年6月24日))
2019-06-26
彭一庭
主席
執行董事
標籤:
留下您的評論