政商讲场 - 谁在拖土地供应的后腿?
土地供应不足问题一直困扰香港,因此历届政府都积极开发土地,上届政府更以增加房屋供应为施政「重中之重」,提出不同房策试验及改划土地计划。今届政府亦提出「明日大屿愿景」,冀增加中长期土地供应。惟建议推出至今反对声不绝,更有激进派提出阻止立法会开会。笔者认为这些声音已偏离理性,将民生问题「政治化」,不但歪曲政府原意、阻挠政府工作并否定其努力,更严重拖了土地供应的「后腿」。
回顾上届政府的房屋政策,前特首梁振英於任内积极增加土地供应。截至2017年1月中,有逾90幅用地已完成改划或拨作住宅用途,却被外界批评为「盲抢地」。讽刺的是,这些被指责「抢」下来的地,已成为近年房屋用地的供应来源之一。在CY任内,政府卖出的土地可建约51,000单位,比前五个财政年度增逾一倍;至於公屋数量亦大增——2012至2017五年间共兴建了逾79,000个单位。这些数字都实实在在说明过往政府在应对房屋问题上的付出。
可惜的是,政府纵然有增加土地供应的「张良计」,却始终难以施展——社会的反对及质疑声音不绝於耳,令其举步维艰;立法会审批拨款时间长,令程序一拖再拖;更不时有议员拉布制造无理及不必要的阻碍,令房屋供应政策难以起动。回想当年,将军澳新市镇发展时亦遭强烈反对,所幸当年政府迎难而上,才有现时可容纳数十万人口之地。因此,反对派须把目光放远,并认清自已「为民服务」的位置,一面倒地反对不是政绩,提供更多可行的方案,才是对市民负责之举。
而且,我们除了土地供应问题外,尚有其他棘手问题有待解决,如中小企租金和协助年青人创业等议题。所以,各政党应把更多心思放在民生上,做实事而非磋砣於争拗;亦不可只聆听反对声音而一味「盲反」;为政者更不应拘泥於单一方案,须认真审视方案内容,摒除成见在云云建议中求同存异,以寻求所有利港利民的建议。
若坚持政治化民生议题,始终会为广大市民唾弃。
亚洲联合基建主席
彭一庭
(原文刊登於头条日报(2019年6月24日))
2019-06-26
彭一庭
主席
执行董事
标签:
留下您的评论