主内容開始

蓄洪池奏效 政府應加快防洪基建步伐

本月初,本港先經歷超級颱風「蘇拉」來襲,及後遇上「五百年一遇」的大暴雨,令各區出現不同程度的水浸,部分道路亦因護土牆塌下,引致山泥傾瀉、交通癱瘓。為響應政府呼籲,各界及社區組織攜手合力,協助社會盡快恢復正常運作。

 

颱風對香港而言十分常見,然而暴雨及強風導致連環嚴重災害卻鮮有發生,因此是次極端天氣引起大眾對本港防洪措施的關注,憂慮現時的雨水管理系統及設計,不足以應對愈漸頻繁的極端天氣。

 

事實上,特區政府多年前已進行渠務改善工作,我們亦參與過多項渠務工程,包括承接政府建造大型蓄洪池項目,例如全港首個結合智能水閘及數據採集系統的跑馬地蓄洪池、安達臣石礦場發展區蓄洪池,以及正在興建的尖沙咀及秀雅道蓄洪池。

 

透過在暴雨期間截取中、上游雨水,並儲存於蓄洪池內,有助減低雨水流至下游導致水浸的風險。以跑馬地為例,該區處於低窪,舊有管道逐漸老化,水浸風險較高。跑馬地蓄洪計劃工程於2012年開展,地下蓄洪池容量達6萬立方米,相當於約 24 個標準游泳池容量,配合當區的管道改善工程,成功令跑馬地的水浸問題得以改善。

 

環球正面對氣候變化危機,部分國家例如南韓、日本及美國等,近年亦屢次面臨豪雨侵襲,引發洪水淹沒及山石崩塌等情況,造成重大人命傷亡。今次香港遭遇大暴雨,可幸的是受災情況並不嚴重,各個蓄洪池亦發揮了一定作用,加上土力工程處自2010年展開的山坡防治工程,緩減整體山泥傾瀉的風險,令極端天氣帶來的影響得以減少。然而部分未有蓄洪設施、地勢較低的區域,例如柴灣及黃大仙,雨水由上而下湧至,部分排水渠被雜物阻塞,仍造成嚴重水浸。

 

我認為經此一役,政府相關部門將汲取經驗,繼續研究改善方案,提高疏導雨水及排洪能力,並檢視現有水浸黑點位置,盡早規劃雨水疏導的設施,防患於未然。此外,若當局改善暴雨及颱風的應變及通報機制,在惡劣天氣來臨前,盡早通知市民並提醒他們時刻留意最新天氣預報,遠離危險及影響較大的區域,這些措施會有助降低本港的損失及傷亡風險。

 

s

留下您的評論

彭一邦博士工程師太平紳士

2023-10-03

彭一邦博士工程師太平紳士

行政總裁

BSc, MEng, MBA, PhD, PE(US), MICE, MHKIE