蓄洪池奏效 政府应加快防洪基建步伐
本月初,本港先经历超级台风「苏拉」来袭,及后遇上「五百年一遇」的大暴雨,令各区出现不同程度的水浸,部分道路亦因护土墙塌下,引致山泥倾泻、交通瘫痪。为响应政府呼吁,各界及社区组织携手合力,协助社会尽快恢复正常运作。
台风对香港而言十分常见,然而暴雨及强风导致连环严重灾害却鲜有发生,因此是次极端天气引起大众对本港防洪措施的关注,忧虑现时的雨水管理系统及设计,不足以应对愈渐频繁的极端天气。
事实上,特区政府多年前已进行渠务改善工作,我们亦参与过多项渠务工程,包括承接政府建造大型蓄洪池项目,例如全港首个结合智能水闸及数据采集系统的跑马地蓄洪池、安达臣石矿场发展区蓄洪池,以及正在兴建的尖沙咀及秀雅道蓄洪池。
透过在暴雨期间截取中、上游雨水,并储存於蓄洪池内,有助减低雨水流至下游导致水浸的风险。以跑马地为例,该区处於低洼,旧有管道逐渐老化,水浸风险较高。跑马地蓄洪计划工程於2012年开展,地下蓄洪池容量达6万立方米,相当於约 24 个标准游泳池容量,配合当区的管道改善工程,成功令跑马地的水浸问题得以改善。
环球正面对气候变化危机,部分国家例如南韩、日本及美国等,近年亦屡次面临豪雨侵袭,引发洪水淹没及山石崩塌等情况,造成重大人命伤亡。今次香港遭遇大暴雨,可幸的是受灾情况并不严重,各个蓄洪池亦发挥了一定作用,加上土力工程处自2010年展开的山坡防治工程,缓减整体山泥倾泻的风险,令极端天气带来的影响得以减少。然而部分未有蓄洪设施、地势较低的区域,例如柴湾及黄大仙,雨水由上而下涌至,部分排水渠被杂物阻塞,仍造成严重水浸。
我认为经此一役,政府相关部门将汲取经验,继续研究改善方案,提高疏导雨水及排洪能力,并检视现有水浸黑点位置,尽早规划雨水疏导的设施,防患於未然。此外,若当局改善暴雨及台风的应变及通报机制,在恶劣天气来临前,尽早通知市民并提醒他们时刻留意最新天气预报,远离危险及影响较大的区域,这些措施会有助降低本港的损失及伤亡风险。

2023-10-03
彭一邦博士工程师太平绅士
行政总裁
BSc, MEng, MBA, PhD, PE(US), MICE, MHKIE
标签:
留下您的评论